2022-04-02 15:01:00 來源: 南太湖號
清明將至,掃墓祭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,親往墓前,祝禱獻花,緬懷先人,是華夏子孫一年一度的孝道禮儀。傳統文化應當弘揚,但其形式也需因時而變。
清明祭掃在心不在行。近期我國疫情多發頻發防控形勢復雜嚴峻,為避免人員集聚和交叉感染風險,需倡導線下預約限流、線上網絡祭掃相結合的文明祭掃方式。
掃墓并非告祭先人的最終目的。中華民族源遠流長,中華文化歷五千年而長存,始終做好傳承是其核心原因。中國人祭掃先祖,就是做好傳承的一種重要形式。不過祭掃的目的是念先人而育后人,是看過去而向未來。因此活著的人,年輕人和孩童才是最重要的,確保自身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。疫情當前,防風險要高于墓前祭掃。親人之親在生活之美,要保護好今天的美好,才能在明天再行先祖之告祭。
緬懷并非一定是近距離的思念?,F代墓地,城市的多為公墓,自有人管理;農村的,即便在河岸山林間,也是半日可達,能夠經常去看看。因此,不是一定要約清明之期,才到墓前除草獻花。新時代運用新技術,清明節已到而不能前往墓前的,“云祭掃”是一種新方式。網絡預約、虛擬呈現,變化的只是位置,對親人的思念和尊敬一點不少。近年來,各地倡導文明祭掃,從消防安全和環境治理上看,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已然接受了這種綠色、安全、文明的祭祀方式和理念。因此,足不遠行,遙寄相思,是否是今年清明更好的過節方式呢。
清明并非只有祭奠這一種意義。宋人張擇端流傳至今的巨制《清明上河圖》,就描繪了清明時節百姓豐富的節日活動,比如踏青賞春也是清明的傳統內涵。為減少疫情防控的不確定性,我們要防范遠路程、大范圍流動的風險,但短距離的踏青依然是可以的。去自家附近的公園放風箏、野餐、劃船,在暖風中賞花,在太陽下感受新葉的綠。清明是告別冬天、迎接春天。初春好時光,何不放松下心情,然后以更好的姿態,再做抗疫的戰斗,最終我們一起向疫情告別。
新冠疫情讓更多人意識到自由的可貴、生命的可貴。清明不遠行,是因為珍視自由和生命?!霸萍罀摺眲t可能會成為一種新風尚,是因為我們在用一種新的方式傳達思念、傳承文化。我們始終堅信能夠戰勝疫情,是因為五千年的文化讓我們團結在一起,不畏懼任何艱難困苦。疫情的嚴冬終將過去,當下一時的規矩,是為了迎接更美好的春夏。
作者:張沁楓
見習編輯:李黃祺
編輯:慎玥
責編:蔣瑩
聲明:所有來源為“南太湖號客戶端”的內容信息,未經本網許可,不得轉載!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等信息,內容均來源于網絡,并不代表本網觀點,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,請與我們聯系:0572-2062850,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。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受理電話:0572-2062850| 舉報郵箱:hzzxjbyx@163.com| 湖州市網絡警察報警平臺| 湖州在線違法和不良信息受理處置辦法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浙B2-20110100 浙新辦許可證編號:0052 網站備案號:浙ICP備20015174號 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許可證:1107217
版權所有 2003-2021 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浙公網安備 33059102000007號